
我国要购买20架俄罗斯的伊1278加油机?这个消息恐怕国内军迷都不大相信新手配资,因为我们已经有运油-20大型加油机了,另外还有轰油-6,都可以给我国的军机乃至民用飞机加油。但是在今年10月16日,西班牙媒体《军事区》刊载了一篇文章,称社交媒体泄露的文件显示:中国空军正等待接收从俄罗斯购买的20架新型伊尔-78MK-90A空中加油机,预计交付时间为2027年至2028年。

这一消息爆出之后不让人为之惊讶,也很快引发军迷朋友们的讨论。因为中国已在积极推进国产运油-20(YY-20)的装备,又有轰油-6,而且还有一些之前购买自俄罗斯的一些大型加油机,那么此时又要采购20架俄罗斯大型加油机,如果消息属实的话,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报道中所讲的伊尔-78MK-90A,它被认为是性能卓越的“空中油库”。其性能参数堪称亮眼。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达210吨,最大飞行速度800公里/小时,可搭载78吨燃油执行至少1000公里的加油任务。其核心优势在于三加油点设计,能同时为多架战机补给燃料,大幅提升作战效率。此外,该机具备短距起降能力,可在土质跑道等简陋机场起降,适应复杂战场环境。

从战略层面看,伊尔-78MK-90A的引入,将直接强化我国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显著延长战机滞空时间,为远程巡航、战略威慑等任务提供关键支撑。

但大家都知道我国自主研发的运油-20已进入服役阶段。2022年,西安飞机公司正式接收运油-20订单,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具备大型空中加油机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之一。运油-20以运-20运输机为平台,通过加装空中加油系统实现功能拓展,其载油量、航程及兼容性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运油-20的量产与装备很可能仍面临挑战。一方面,运-20平台本身需兼顾运输、预警等多型任务,产能分配需平衡;另一方面,国产发动机(如涡扇-20)的成熟度也会直接影响运油-20的性能稳定性。

在此背景下,外媒猜测中国采购伊尔-78MK-90A或与运油-20的“产能不足”或“技术瓶颈”有关也就比较合理了。
但对于此次采购,需从多维度分析其合理性,可以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
1. 技术互补性:伊尔-78MK-90A与运油-20在技术路径上存在差异。前者依托俄罗斯成熟技术,可靠性经实战检验;后者代表中国航空工业最高水平,但需时间完善。采购伊尔-78MK-90A可快速弥补现役加油机老化问题,同时为运油-20的改进提供参考。

2. 产能与时间窗口:运油-20的量产需逐步爬坡,而中国空军对远程作战能力的需求迫在眉睫。伊尔-78MK-90A的引入可填补这一时间差,确保战略能力无缝衔接。

3. 外交与地缘考量:中俄军事合作深化背景下,采购俄制装备可巩固双边关系,同时在国际军售市场传递信号。此外,俄罗斯工厂产能问题(如乌里扬诺夫斯克工厂年产量仅6架)或通过中俄长期合作协议解决,而非单纯依赖短期订单。

4. 多样化需求:未来战场对加油机的需求将呈现多元化趋势。伊尔-78MK-90A的短距起降能力可适配两栖作战、岛屿防御等场景,而运油-20更侧重于战略投送。两者形成互补,而非替代关系。

中国空军正逐步构建以运油-20为核心、伊尔-78MK-90A为补充的“双轨制”加油机体系。这一布局既体现了对自主技术的信心,也彰显了务实灵活的战略思维。未来,随着运油-20产能提升与性能优化,其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巩固;而伊尔-78MK-90A则可能承担特定任务或作为战略储备,形成“高低搭配”的合理结构。

所以即使我国真的要采购俄罗斯伊尔-78MK-90A加油机,也并非对运油-20的否定,而是中国空军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优选择。通过引入俄制先进装备,中国既能快速提升作战能力新手配资,又能为国产装备的成熟争取时间。这一决策背后,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的战略智慧。
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